一座城就是一部有聲書。作為東部沿海大省,江蘇在經濟社會文化等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。央廣網江蘇頻道推出融媒體系列報道《在這里,聽懂江蘇》,聚焦經濟、文化、生態等領域,通過有聲海報、動態視頻海報,多角度、多層次記錄江蘇的獨特魅力;通過有故事、有溫度的聲音,講述“強富美高”新江蘇現代化建設新篇章。
央廣網淮安6月24日消息 鹽,從歷史的沉淀中走來,與人類相生相伴。這個微小而平凡的晶體,不僅僅是日常調味品,更是化學工業、食品加工等多個領域的基礎原料。在越來越注重安全與健康的今天,如何在“變與不變”中,守護好老百姓的“鹽罐子”?近日,央廣網記者走進江蘇蘇鹽井神股份有限公司(以下簡稱“蘇鹽井神”),尋找藏在“鹽”里面的新質生產力。
變:數智驅動激活發展新動能
食用鹽、工業鹽、純堿、元明粉、氯化鈣……記者在蘇鹽井神看到了各類用途的鹽產品。作為百味之首、化工之母的鹽,如今成為百姓衣食住行的一部分,和我們的生活越來越近。
蘇鹽井神公司黨委委員、常務副總經理丁光旭介紹,蘇鹽井神擁有8個大中型井礦鹽采礦權,公司年總產量超800萬噸。作為國家食鹽定點生產企業,生產的“淮鹽”被認定為中華老字號品牌,年產銷食鹽150萬噸,保障了江蘇及周邊省份數億人食鹽安全穩定供應。
數字時代,智能當先,作為傳統行業,智造升級勢在必行。走進蘇鹽井神二分公司食鹽生產基地,整潔明亮的無菌包裝車間內,多條全自動包裝食鹽生產線正有序運轉,從原料氣力輸送至生產線,加碘、小包分裝、稱重、噴碼、溯源、裝袋……通過一系列的全機械化操作,不同包裝的食用鹽產品陸續產出。
“車間產品包括平袋經濟型產品,及立袋、盒裝、罐裝等高中端產品,我們具備滿足不同消費者食鹽需求的能力。作為智能化車間,通過自動化生產管理DCS/APC系統,完成整個生產過程的自動化控制;生產線運用了目前較為先進的AI技術,實現產品質量的智能控制。”蘇鹽井神二分公司高中端食鹽分裝車間副主任宗輝告訴記者。
近年來,蘇鹽井神累計投入超2.8億元用于“智改數轉網聯”建設,形成質量精準追溯、數字基礎設施集成、先進過程控制等數十個典型應用場景的數智化平臺,涵蓋供應鏈、生產、安全、倉儲物流、能源管控、設備管理、質量控制等方面。2023年12月,蘇鹽井神公司成功入選“2023年度智能制造示范工廠揭榜單位”。
不變:循環經濟迸發綠色生產力
走進蘇鹽井神生產數據管控中心,一張電子大屏映入眼簾,各類生產數據實時更新,用電量、蒸發量、用鹵量、產量等一目了然。作為傳統制鹽企業,蘇鹽井神在改變傳統生產模式,加快數字化轉型的同時,綠色作為生產的底色,是一直不變的目標。
“通過該平臺我們實現了蘇鹽井神循環經濟的汽、電、鹵、水和工藝物料的集中管理以及實時可視調度。”蘇鹽井神一分公司黨委委員、副經理胡金榮介紹,鹽鈣聯產裝置是“鹽—堿—鈣”循環經濟的重要生產節點,采用機械熱壓縮生產工藝,自主研發了“井下循環制堿”生產工藝,成功解決了制堿行業鈣液堿渣的難題。
巖鹽水溶法充填開采技術、井下循環制堿技術、連通井鹽穴儲氣新技術……近年來,蘇鹽井神深入推進新能源及鹽腔儲氣儲能、儲氫儲氦儲碳等領域應用技術研究,加強“綠色、天然、健康”、功能型、場景化食鹽新品和鹽生活品研發,打造全國鹽及鹽化工產業和鹽腔儲能產業技術創新重要策源地。
值得一提的是,在做精做優地上鹽資源綜合利用產業鏈的同時,蘇鹽井神將發展眼光注入地下,利用鹽礦開采后形成的溶腔資源,全力構建“鹽+儲能”產業新格局,著力打造循環經濟新增長極。2023年,與中石油儲氣庫公司共同建設的張興儲氣庫項目,先導工程成功注氣545.62萬方,取得一注一排連通井原創技術工程化應用重大成果,實現了儲氣庫從0至1的突破。
丁光旭表示,未來,蘇鹽井神將繼續優化完善鹽堿鈣循環經濟產業,持續用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,推動鹽穴儲氣、儲油、壓縮空氣儲能等綜合開發利用,進一步做強做大鹽穴儲油儲氣儲能產業鏈。
工業向“新” 助力淮安高質量發展
作為在淮安“土生土長”的老企業,2023年蘇鹽井神應稅開票銷售首次突破百億元,累計生產、銷售鹽及鹽化產品約860萬噸,同比增長約30萬噸,入選國家級智能制造示范工廠揭榜單位,榮膺“中國上市公司成長百強”企業、“亞洲質量卓越獎”等。
淮安把支持企業發展壯大作為推進新型工業化的著力點,堅持以科技創新賦能產業高質量發展。去年,淮安新獲批國家高新技術企業312戶,為歷年最多,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比提升2.8個百分點,有效發明專利量、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均增長26.6%,增幅均居全省前四。據悉,今年以來淮安全市工業經濟保持較快增長、量質齊升的發展態勢。1—4月份,全市規模以上工業投資、工業開票、工業用電量同比分別增長了35.2%、16.6%和32.5%,增幅均居全省第一,工業增加值增長11.8%,全省第二。
淮安市工信局副局長彭雪介紹,從產業看,淮安市重點打造的“7+3”先進制造業集群支撐作用明顯,1—4月份實現產值1305億元,占全市工業比重78%;從項目看,在建50億元項目28個、百億級產業項目達12個,其中首期竣工投產9個,對工業經濟發展起到了重要支撐作用。
彭雪表示,下一步淮安將堅定不移走科技創新引領的新型工業化道路,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,聚焦先進制造業、科技創新、交通樞紐、綠色生態和營商環境,加快建設長三角北部現代化中心城市,爭當江蘇打造“發展新質生產力重要陣地”的生力軍。